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

[實作] M模式手動測光

 

環境是在下午快近傍晚的時間,有陽光但是也不會太烈,使用網路上有人評成像很解毒的 GX 45-175 鏡頭,正好學校中有灰柱,於是使用 M 模式,將測光方式改成點測光。

半按快門時,原本顯示曝光補償的地方,在 M 模式下就變成測光表,看刻度就知道目前的ISO、光圈大小、快門速度的設定,拍起來的光線量是不夠(低於0)或太亮(大於0),一般來說, -1、0、+1 之間的曝光值都還算是中間值。如果我們的測光進行的正確,那麼我們的光圈大小、快門速度的設定,應該要設定到曝光值在中間值附近。

因為是望遠鏡頭,光圈不大,所以直接固定在最大光圈,調整快門速度,讓曝光值在點測灰柱時為 0。而 M 模式的數值在固定後便不會改變,在同樣的光照場景下都可以使用這個設定拍攝。

為了做對照,我分別以 P 模式與 iA 模式各拍了一張,雖然 P 模式忘了關補償,但是 iA 模式就應該看得出來原本機器設定的曝光值亮度。兩者都可以看出,綠色的草地變得很淺,飽合不太足夠。

從原始的圖(最正確的曝光),各位應該看得出,其實環境並不是說非常地亮,尤其樹葉看起來是非常深綠色的,所以使用白加黑減原則,要拍的大多比[正紅藍綠18度灰]還深,所以要稍微減曝光,於是我調快一格快門,拍出的效果大家可以看得出來,至少對我來說是更令人滿意的成品。

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

[分享] 我所學過的M模式

我也分享一下我所學過的M模式,底下這些都是前輩的說法。

 

M模式與其他 P/A/S 最重要的一點差別,就是他設定好的數值是不會再動的。所以可以使用灰卡取得正確的測光之後(如果反差過大的場景,還有白加黑減原則),進行最正確的曝光,取得最正確的色彩。

P/A/S 等自動模式,在你測好之後的數值(提示:別忘了調曝光補償),是會在灰卡移開之後跑掉的,還需要按曝光鎖定… 所以這其實反而是很麻煩的做法。(前輩名言:不使用曝光補償的,都算新手。 XD)

因為相機的自動測光判斷是很不可靠的,因為相機不是人,也不可能完全準確判斷你要拍的是什麼、哪個部份又是什麼,那麼你要他判斷測光測哪裡,不就像是問道於盲嗎?(其實現在的科技來說,我是覺得已經有個七八分的準確度了啦, 但是前輩用過的相機可能有過不是很好的經驗吧。)而且藉由手動操控,可以更理解曝光,也能對各種色彩的曝光補償,有足夠認識。

相機對灰板去測光之後,M模式下的中間值(-2、-1、0、+1、+2 ), 就是0值。(註:這是在學習理論上的做法,實作時可以進行調整)

根據美儂灰卡說明書,如果被攝物體顏色較深且色調非常暗,為增加暗部層次應該開大1-1/2光圈;如果被攝物體顏色較淺或較亮時,應縮小1-1/2光圈;正常反差的景物無需進行調整。但遇強逆光或反差比很大的拍攝場景時,建議攝影師在此種情況下採用包圍法曝光

前輩認為,這是為了強調拍攝主體,而人為的讓色調較為極端的,讓被攝體向中性顏色靠近,以獲得更多的細節層次,和通常的白加黑減是兩回事,白加黑減應該是為了獲得準確曝光的一種經驗手段。

順便要提的是,所謂的曝光準確,只是保證「在不考慮反射光條件下」的色彩還原,而「正確的」色彩,並不一定是攝影師「想要的」效果。

灰卡測光角度圖  

曝光不足與正確圖

 

那看直方圖可以取代灰卡嗎?

其實參考價值很小。

看看原本的圖與設定好白黑色階之後修正的圖,就能看出直方圖好不好看根本不是重點。

 

首先灰卡是針對區域性(灰卡所在位置)的準確曝光,不是全局的準確曝光。

這是一個模擬狀況。

中央測光的結果

點測光的結果
 

但是更好的做法其實是,在不影響灰卡受光的情況下盡量接近(例如用望遠端),然後用多重測光,結果為:

 

[白加黑減原則]

 

紐攝對曝光補償是這樣描述的:
Brighter than average--predominantly white or light tones overexose 1-2 stops
Darker than average --predominantly black or dark tones underexpose 1-2 stops

比平均亮,比平均暗,這裏的平均,是指中度灰(18%灰)和與中度灰反射率一樣的色調
(正紅、正綠、正藍----這幾個顏色就是RGB,這3個中度色彩構成的就是標準白光,就是18%灰定義下的白平衡)

所以可以這麼理解白加黑減:
遇到比中度灰反射高的顏色,如黃,淺綠,淺藍就是加曝光;
遇到比中度灰暗的色調,如紫,深藍,深綠,那麼就是減曝光。

 

舉個實例來說,

用灰卡校對曝光,得到 F8,1/200,這和點測紅是同一個數值。
(記得嗎?光的反射率上,正紅=中度灰)

用相機的點測功能,如果是 A、S 模式,那麼白1/500、黃1/400。
如果是 M 模式,相機顯示的測光數據是在0值的左邊。

實際點測白和黃,都是要進行曝光補償的,而且補償的程度不一樣。
理解白加黑減,就是要明白,光源強度相同的一個場景,只會存在一個準確曝光數值。
而一個準確的曝光數值,存在各種光圈與快門組合。(學過 EV 的就能懂這概念)

 


紅色:光圈: F/8.0 快門:1/200 焦距:80 毫米 感光度:200

 


白色:光圈: F/8.0 快門:1/200 焦距:60 毫米 感光度:200

 


黃色:光圈: F/8.0 快門:1/200 焦距:80 毫米 感光度:200

 


各種色彩:光圈: F/8.0 快門:1/200 焦距:24 毫米 感光度:200

 

注意到了嗎?全部的曝光數據都是一樣的。
以上的相片,如果使用 P、A、S 模式,測光數值會不停的在變化。
對於各種色彩的拍攝,使用曝光鎖定,然後再計算曝光補償的做法,是否真的"快捷"?

所以前輩一直強調,理解曝光才能理解 M 模式的使用。
相機給的曝光數值只是自己的判斷依據,你不能被相機控製

 

[實例二] 淺藍(天)的點測

淺藍是高於中度灰的色彩,所以真實曝光數值,應該在相機測光的基礎上 +1 級曝光。
點測天與點測水試試看曝光是否相同(這裏需要換算真實曝光數據)。
因為水也是淺黃所以是相同換算。

拍攝中用了偏振鏡+中灰鏡減速,共減速5級,如果數據換算回去,
是符合數位攝影的陽光16法則的 (F16 1/40---1/80)。

拍攝始終要關注的曝光數值,看這個數值是否符合邏輯。只有這樣色彩才能真實還原。

--

把前輩的講義再做過整理,一邊也再讀一次…
然後要說… 前輩對不起,我是懶人... <(_ _)>

iPhone 導航軟體比較-導航王 與 Garmin

 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0]]

選單介面比較

介面這種東西好或壞是很見仁見智的,所以我只寫出兩家的設計方式,不多做評論。

 

導航王

導航王的主選單介面,最先看到的是三個大大的按鈕「生活資訊」、「導航地圖」、「定位分享」,然後底下三個小圖標「設定」、「聲控」、「關於」。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1]]

1.生活資訊

導航王將搜尋目的地的功能整合許多的資訊,一起放在「生活資訊」中,提供了:

  • 「我的週邊」(含各種商家資訊)
  • 「路段地址」
  • 「關鍵字」
  • 「查詢記錄」
  • 「我的最愛」
  • 「優惠書」
  • 「路線時刻」
  • 「電話快查」
  • 「停車場」(含即時車位功能)
  • 「電影院」(含上映電影功能)
  • 「即時路況」
  • 「聯絡人」
  • 「旅遊書」
  • 「GPS相片」
  • 「機場資訊」
  • 「電力座標」
  • 「座標查詢」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2]]

2.基本設定

在「設定」中,可以進行這些設定:

  • 「定位與連線」(可設定啟用時機)
  • 「週邊查詢」(搜尋範圍)
  • 「導航設定」(容後述)
  • 「地圖設定」(設定配色與圖示、解析度)
  • 「操作提示」(網路連線前提示、使用聲明提示、聲控導航那個片頭XD)
  • 「檢查更新」(包括圖資、交通時刻表、語音控制等)
  • 「恢復預設值」
  • 「加購」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3]]

3.導航選單

導航王的選單,主選單與導航中出現的選單是分開的。所以在地圖檢視狀態下點選單的話會有:

  • 「查詢」(就是主選單中的「生活資訊」內容)
  • 「回家」(這個功能沒有在「查詢」中,在主選單中沒有,就只在這裡出現。不過[我的家]這個點本來就會出現在「我的最愛」中)
  • 「記錄現地」(也就是加到最愛,這個功能在主選單中也沒有)
  • 「沿途景點」
  • 「路徑清單」(會列出全部的路線,然後裡面有個「行程規劃」的功能,也就是你這趟路要經過哪些地方,所謂的設定中途點、延伸目的地、取代目的地就是指這個清單)
  • 「音量控制」
  • 「聲控導航」。

然後底下有兩個小按鈕「停止導航」與「回導航」,右上方有個家圖案的小按鈕,可以回到「主選單」。什麼時候會用到呢?最常用的需求是「設定」中的「導航設定」… 其實,這個「導航設定」是非常重要的,尤其個人覺得「路徑規劃」更是常用中的常用,但是還沒見過把它設計在很方便位置的導航。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4]]

4.導航設定

與導航的進行有關之設定,包括了:

  • 「即時路況」:可以進行開關,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 3G 吃到飽。
  • 「路徑規劃」:規劃路徑的策略,包括最佳路徑、最短距離、最短時間、一高優先、二高優先、避走高速公路、550cc以上機車、低於550cc機車。
  • 「地圖顯示」:地圖顯示的方式與一些示意圖的開啟與否。
  • 「導航提示」:測速照相提示、超速提示、路口擬真圖啟用,與剩餘行程的提示。
  • 「語音設定」:設定使用的語音類型,加購聲控導航之後,多一個「霹靂遊俠」XD
  • 「慣性導航」:使用 iPhone 4 的電子羅盤與陀螺儀,輔助判斷車子的動向,暫時失去 GPS 訊號也可以導航。(雖然失去太久一定會完全不準)
  • 「背景導航」:導航王可以支援背景導航,切換去別的程式用也沒關係。
  • 「音量控制」:導航音量大小限制。
  • 「快捷鍵設定」:導航時右下快速鍵盤要使用「語音」或「地圖切換」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5]]

5.導航介面

導航王的介面將路線資訊給得很足,預設的配色也還蠻清楚,而且在複雜道路也有大張示意圖,如果有開即時路況,還會出現前方的道路攝影機及速度資訊,有測速照相也會提早提醒。

 

Garmin

Garmin 的主畫面只有一個,無論什麼時候回選單,就都是這個畫面(這也是車機版的有名畫面),精簡的風格也是有一群愛好者。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6]]

1 搜尋

上面的搜尋框直接就可以搜尋,景點路名都可以,而且速度蠻快的,甚至可以直接貼上地址。如果想用別的搜尋法,可以點「想去何處」,與導航王不同的是,Garmin 明顯缺少景點書、即時生活資訊等一些資訊,但是也有獨有的交流道、服務區、收費站快速尋找設定。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7]]

2.設定

看得出來是 Garmin 初入 iPhone 導航這一塊,所以設定上也是先提供基本的功能。

  • 「一般」:設定自家點、安全模式、警告畫面
  • 「音訊和顯示」:導航語音,中文有靈兒與與曉琳兩種(都支援報路名)、顯示語言(繁、簡、英,還有一個不知道什麼文),以及一些顯示上的小設定。
  • 「導航」:與導航王一樣是重要的設定,計算模式(較短時間、較短距離、直線導航、國一優先、國三優先)、迴避設定(這在計算模式不多的 Garmin 上特別重要,機車導航得用迴避設定來迂迴達成)、地圖資訊詳細度、顯示方式、車輛圖示、軌跡記錄、自動縮放開關…
  • 「地圖」:這個選項只用顯示地圖版本…
  • 「Extra」:可以啟用即時路況(連線網路取得)
  • 「說明」:就是線上手冊。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8]]

3.導航介面

Garmin 的導航畫面中,除了明顯的音量鈕、停止導航鈕、路況鈕外,其實那些資訊都是可以按的按鈕。左下那邊的到達時間可以改成別的資訊,速度那邊有航行資訊,最上面的導航引導點下去有完整的路徑規劃。然後在導航中,回到選單可以執行繞道指令。

 

雜談

※ 地址輸入的邏輯
當使用地址輸入的時候,Garmin是會從「縣市→鄉鎮→道路」讓使用者逐步選取,而導航王是直接跳到道路的輸入,然後把「縣市鄉鎮」的指定放在左上小框框中,如果有需要改變再去設定(當然你也可以設定搜尋「全部的縣市鄉鎮」)。我覺得導航王的設計比較快速,但是我朋友也覺得Garmin的邏輯比較單純易懂。當然這也是見仁見智的事,就跟 Garmin 直接使用 iPhone 內建輸入法,導航王是用自己的快速拼音輸入法一樣。

※ 地圖的移動
這點是Garmin表現比較好,順得跟 Google Map 一樣,而且只要一移動地圖,Garmin會把可視範圍放大到全螢幕,只留下幾個半透明的功能鈕。導航王的地圖移動時,可視範圍只有中間的一個方形部份,雖然移動起來是可以接受的一點頓頓感,但是很明顯跟 Garmin 有差距,雖然據說是高畫質地圖,不過小螢幕的感覺不明顯。另外兩者都可以在地圖上指定一個點,顯示那點的路名或景點。地圖上一些商店等的圖示,兩者都可以從選項中去設定開關或詳細度。

※ 一邊播放音樂時…
導航王與Garmin都可以讓音樂音量變小,等導航語音指示過後再恢復。

※ 背景導航
Garmin 目前沒有支援,甚至在我設定好導航,切換去播音樂再切回來之後,導航路線消失。個人覺得應該是「恢復」或「多工」沒寫好。導航王可以完全支援,所以可以把導航放在背景只聽語音,然後開著行車記錄器 APP 一邊錄影。

※ 即時路況
Garmin 的路況顯示得非常少,應該說,只有在你規劃路線中若是有路況,才會看得到。導航王在即時路況的資訊提供上非常完整,除了在路徑清單中查看,也有獨立的選單可以一次查看整個國道或快速路的狀況。甚至如果有連上網路,還可以直接抓取道路攝影機,直接看現場狀況,眼見為憑。不得不說,導航王將網路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,包括最新的交通/電影時刻表、停車場即時空位…等。

※ 模擬導航
Garmin 目前還沒有這個功能。在車機上還必需關掉GPS才能進行模擬,是蠻奇特的設計法。而導航王有這個功能,卻是放在較內側的「導航選單」中的「路徑清單」中的「行程規劃」內。

※ 規劃策略
普遍上認為 Garmin 在規劃演算法上會強一些,不過在 iOS 版本中,卻提供比導航王還少很多的選項,沒有機車模式比較令人困擾,得靠設定避走國道來達成。

※ 實際規劃路徑

實際使用兩套軟體,設定目的地為夢時代7-11,他們的規劃結果,其實原則上都差不多,不過導航王的路徑清單中,可以明顯看出高速公路有些路段的時速不高,如果因此做迴避或是另外規劃,可能在實務上反而更快到達也說不定。

 

結論

其實我開車的時候,喜歡架上導航,即使是熟悉的道路,看著地圖與路線的規劃,會讓人有一種「一切都在計劃內」的安全感。我為父母買了 Garmin 有互動語音的車機,而自己使用 iPhone4 與導航王。敞開心情,沒有預設值,多試幾套,去瞭解他們的優劣,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,如此而已。駕駛這件事嘛,本來就是你在開車,不是車在開你,也不是導航、不是夥計。如果連你都不知道你在開什麼的,那什麼導航都一樣。

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

[李麥克] 導航王 Pro 讓你的愛車升級半套霹靂車

導航王 Pro $14.99 (加購互動式聲控導航 原價 $6.99/特價 $2.99/限時 $0.99)
AppStore連結:http://tinyurl.com/6vy24s2

其實要寫這篇介紹,我考慮很久。因為,導航王絕對是 iPhone 上數一數二的導航軟體,暫且不論導航的部份,他的功能絕對又多又實用,要在這一篇簡單的文章中,把這麼多功能做個有系統的介紹,對懶得碼太多字的我,實在是一個大挑戰。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0]]

※ 導航部份

導航王的導航畫面在各大軟體中是非常有特色的,小小的畫面,塞入盡量多的資訊。平常路就顯示之後準備要接的路名,高速公路上就顯示交流道、服務區、收費站的資訊。路上如果有已知的測速照相,也會事先提示,並告知路段的速限。在有些比較複雜的路段,也會有路口模擬圖,清楚的大圖看起來很明確。

而導航王最獨家的功能便是,將網路連線發揮到極致的「實況導航」。購買 iPhone 一般都會搭上網吃到飽的方案,當然要好好利用。台灣許多的道路攝影機資訊其實都有上網,透過網路就可以查詢到。而導航王把這些畫面整合進導航,在路線規劃那邊就可以查看,甚至一邊導航也會幫你查詢前面的路況,不管網站上該路段的速度是回報多少,畢竟眼見為憑,的確是有看過明明 100 多,卻一堆車卡著的照片,當然是趕快繞道為宜。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1]]

※ 加值部份

導航王不只會導航,還能提供生活資訊,像是週邊的店家、加油站、停車場、飯店…等,甚至可以查看店家在奇摩生活中,網友們的心得、評價,甚至餐點的照片。還有客運、公車、火車、高鐵、飛機…等交通工具的路線及時刻表。連電影院與上映的新電影資料都有。道路即時路況的整理版,自然不在話下,官方還提供了旅遊書與優惠書,這些生活上的部份,即使是 Std 標準版,也可以免費使用。

[[posterous-content:pid___2]]

※ [加購]聲控導航部份

導航王這個版本的兩大更新點:一個是圖資與主程式的更新分開獨立,一個就是可以加購的互動式聲控導航功能。平常在使用 iPhone + 導航王 時,都是放在車架上使用,如果沒有事先設定好,或是臨時要改目的地,那就得路邊停車重新設定(我很乖,大家使用導航也要注意安全喔)。現在有了聲控導航,在導航畫面就可以直接啟動,預設會有一段有趣的動畫,讓人回味當年的霹靂車片頭(咳,暴露年紀了!)經過測試,我的聲音辨識度還蠻不錯的,說各種景點、交叉路口、附近地標都能找到。而且找好的點,還可以設定是取代目的地,延伸目的地,或是設為中途點。

比如我設定要去 101 (好遠),但是半路發現沒油了,那我就可以說「附近的加油站」,然後把找到的加油站設定為中途點,先導航去加了油,再繼續北上。

在加購聲控導航之後,導航的語音中會多一個「霹靂遊俠」,除了路名以外,都使用「夥計」的聲音,十分有趣。不習慣的話,還是可以改回「國語」,那麼「夥計」的聲音就只會出現在互動聲控中,導航還是原本的聲音。

※ 小結

截至目前為止,也許有些人覺得他路線規劃不如 Garmin、導航畫面不如 PAPAGO 清爽、售價沒 Polnav 可愛… 不過我個人還是給導航王很高的綜合評價,畢竟整體來說的功能太多,也能看出設計上的貼心之處。最重要的一點是,導航王的客服很不錯,提出的部份都有回覆,而且也有專人在看各大討論版,比起來算是很有誠意,這也是我在有了 iPhone 送的導航王之後,還是願意花費 14.99 另外購買他 Pro 版,並且撰文推薦的理由。